咨询电话 0514-86166160

冲击试验机系列

天津程建国:传奇的相机收不寻常的心路历程

发布时间:2025-06-17 22:05:13 浏览人数: 作者: 冲击试验机系列

产品简介

  

天津程建国:传奇的相机收不寻常的心路历程

  1990年初,我在《摄影报》上看到钱元凯老师写的文章,说天津有个叫程建国的年轻人,举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“个人照相机收藏展”,展出一百六十多台相机,其中国产照相机是精华,有三十年代天津产的暗箱相机,也有解放后的七一、上海、长江、南京、长城等品牌的照相机。

  这消息让我非常兴奋,真有收藏相机的人啊,而国产相机竟然也入流,那时我开始对照相机感兴趣,断断续续收集十余台,主要是国产相机。

  这消息,如同给我打了,一下子找到知音和方向。后来又陆陆续续有程建国的报道,说他那年才34岁,而他的照相机收藏始于13岁,二十年后便举办个人照相机展览,还被入选了上海大世界吉尼斯记录。

  1992年的《人民摄影》报道了沈鸿老人把自己制作的照相机送给了他;1993年《收藏》杂志报道,国家主席夫人王光美把自己使用多年的两台照相机送给了他,还有报道,夸张的题目称他为《贫穷的百万富翁》。感觉他就是被老天爷最惠顾和关爱的人,太让人羡慕了。

  2002年我终于见到他时,却说他的照相机收藏暂时停止了,他想去闯荡另外一个世界,此后我们虽有联系,却无缘相见。

  直到2025年4月初,我到天津与他相见。仿佛是要弥补以前的“亏欠”,我们两人在一起度过三天的时光,他把尘封了十几年的藏品,一箱一箱的打开,在他唤回的记忆里,给我讲述他的藏品与收藏经历,感悟和遇见,这是弥足珍贵的心路历程啊。

  程建国出生于1955年。在他13岁那年,用自己攒下的零花钱,在寄卖店买了第一台照相机,是美国产127胶木照相机,一年后又买了上海产孔雀牌翻拍放大两用机和一台德国巴尔达135相机,自此他开启了“摄影之路”,那时还没有收藏概念,喜欢的是拍照。

  1970年,在外婆的资助下,又买了一架上海58-ll型照相机,这是他的第三台照相机,结果却在天津水上公园划船拍摄时,不慎掉入水中,无法再找回。

  1980年,有人送给他一台法国8mm电摄影机,他用这个拆下来的镜头,开启了自制照相机过程,断断续续做了好几种相机,有用针孔直拍相纸的折叠纸相机,也有手表造型的微型相机。那一时期脑洞大开,有许多精灵古怪的想法想着去尝试。

  1985年,他考入了沈阳鲁迅美术学院艺术摄影系,开始了摄影专业学习。在沈阳期间,他经常到北市寄卖商店淘相机,也开始着重关注国产相机,并淘到了“长江牌58-1”相机。他说这台相机只花了50元,而它躺在寄卖店的角落里已经很久,根本就没有人理会。

  程建国告诉我,八十年代是他收藏相机最丰收的时期,那时人们没有收藏相机的概念,特别是国产相机,由于质量差,拍摄功能不完备,基本上没有人要,他买的上海58-1照相机只花了36元,甚至花1元钱买过一台幸福-2型相机。他的大部分国产相机都是这一时期在寄卖店和旧货市场淘到的。

  当然,也不是所有相机都是靠便宜“捡漏”的,当他得知有人存有建国后的第一台“七一”相机时,马上找到主人,费尽口舌,最后以一台价值千元的日本相机,换回这架具有历史意义的相机。

  他还通过外出工作和学习的机会,到北京、上海、苏州、大连等地寻找照相机,有次在北戴河,听说昌黎有位老照相师傅有台“掏快像”的木制暗房相机,马上借了一辆自行车赶过去,往返百余里,先找到老人的儿子,再找到老人,但照相机已经损毁,在杂物堆里找到了残缺的部件,原来民国时,天津照相器材厂在三十年代生产的“快照”相机。

  正是靠这种精神,他在九十年代末就有了近600多台老相机,被誉为中国照相机收藏“第一人”。

  我们俩像开盲盒一样,打开他封存了十几年的相机箱子,不断的有惊喜和惊奇发现,特别是国产相机,不仅有长江58-1、南京58-1,还有天津产的晨光单反照相机两台,而前面说过的天津珍贵“七一”相机,他竟然也有两台。

  国产相机收藏,虽然红旗、东风价格昂贵,但只要肯花钱,马上可以买到手。而“七一”不同,产量太少,没有人肯卖啊!这可是多少相机收藏家梦寐以求不得的。

  床底下拖出两个大金属箱,竟然是天津生产的“东方”和“蓝剑”大转机,这是产量极少的大型相机,而他是早年在废品站,用收废品的价格淘到的,太神奇了。

  除此以外,还看到了两款不同的仿上海205的友谊相机,这也是头次看见,甚至我还看到了不曾听说过的红旗61型120照相机,原来在红旗20之前,我国就有“红旗”啊,也能说这才是中国的第一台红旗照相机。

  除了相机,他还有大量的资料,其中有天池照相机的研发和设计、以及新华社的使用测试文件,有东方相机的设计图纸,有早期寄卖行收货的价格参考,有他收集的早期各个照相机厂的资料,甚至有邓尼1988年在天津做相机收藏讲座的记录稿。

  而摄影书籍和早期期刊,他不仅有全套的《柯达杂志》年度合订本,甚至有中国最早的摄影书籍《照相略法》,这本书的学术价值与史料价值,可顶多少台收藏相机啊。

  他说还保存着我当年的名片,于是端来了一大盒子名片,在翻找我二十多年前给他的名片时,竟发现里边有“邓尼”的名片,就是写作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照相机》的那个美国作者(Denny),正确的翻译应该是“圣.丹尼”,但他给自己起的中文名字是“邓尼”。

  程建国告诉我,他早年收藏相机,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、支持和鼓励,其中主要有王光美、沈鸿、刘学宾、吕厚民、吴群等,他们都曾赠送过照相机给他,而他的这些收藏相机故事与收藏过程,被报道后,对中国相机收藏影响巨大,特别是国产相机的收藏影响了很多人,成为独特的照相机文化,至今依然延续。

  一、邓尼:他是美国人,英文名字是“Douglas St.Denny”,也是一位照相机收藏家,美国摄影历史学会理事,他印在中文名片的名字是“邓尼”。

  邓尼在1985年来到中国教授英语,他最先到的是武汉,在那里他发现了中国生产的照相机,如获至宝,开始收集和研究,后来到北京寻找国产照相机,在1988年已拥有了五十台。

  他得知天津程建国也收藏中国照相机,并有很多稀缺少见品种,于是借一次相机收藏讲座的机会,来到程建国工作的天津外国语学院,参观了程建国的相机收藏。

  他对中国产的照相机,非常感兴趣,并希望能转让给他一些,但这也是程建国的最爱啊,怎么能转让,但是同意了让邓尼拍照,并给了他相关的资料,后来这些相机和资料,都收入到了邓尼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照相机》一书中。

  这一次邓尼的拜访,还送给了程建国两台相机,一台是上海产的海鸥501型120照相机,另一台是英国产的小军旗相机,而程建国都完好的保存着。

  后来两人保持联系,直到邓尼回到了美国。他一生写了两本关于照相机的书,其中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照相机》一书,不仅在中国产生了影响,推动了国产照相机的收藏,也在世界照相机史上具有极大的意义。

  他对程建国的评价是:这是我在中国见到的第一个照相机收藏家,他与那些以收藏为盈利手段的人不同。他不是商人,是收藏家、是学者。

  二、刘学宾:他是中国照相机史上很重要的人士。1956年1月15日北京成立公私合营的大来照相机厂,他是首任厂长。开始仿制徕卡的拷贝机,也就是前苏联卓尔基相机,并获得成功。

  同年8月3号《工人日报》和《北京日报》转发新华社通稿,称大来厂成功制作出12台仿卓尔基的大来135相机。有趣的是这一年4月18日天津照相机厂成立,试制仿日本玛米亚的120折叠相机,命名为“七一”牌,同年7月2日《天津日报》报道试制成功了,成为新中国的第一台照相机。

  “大来”似乎是起个大早,赶个晚集。当然如果从技术上考量,“大来”要比“七一”复杂得多,难度也大得多。由于“大来”135相机技术方面的要求高,后来并没有正式投产。第二年转而开发“大来”120相机,后来又改为“天坛”、“长虹”等牌子,成为中国早期相机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而刘学宾不仅长期是北照厂的负责人,也是我国相机工业的旗帜型人物。

  程建国与刘学宾的交往起源于他1989年春到北京办事,顺路寻找老相机,结果发现了“北京大来摄影器材门市部”,并邂逅了刘学斌老先生,当时他已经退休了。

  见到刘老先生,程建国特别高兴,同老人聊了起来,询问北照厂的历史和大来相机的故事,老先生看他虚心诚恳,也兴致很高,谈了大来,谈了北京照相机厂,老人送了他相机资料和大来专用的相机维修工具,甚至给了他一些大来135相机的零件,要他尝试组装。

  三、沈鸿:他是新中国机械工业的重要人物。曾在1938-1945年担任延安“茶坊兵工厂”总工程师,解放后担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,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,还是新中国首台12000吨水压机总设计师。

  沈鸿在长期从事机械工程的研制和领导工作时,最喜欢的就是照相机,他16岁就开始使用相机,一生使用了很多款相机,但沈老似乎对哪一台都不满意。无论什么相机到了他的手里,都要重新审视,要修修改改,127的改成135的,135全画幅的改成可以拍几百张的小画幅,给相机加上小裁刀、加测光表、加闪光灯插座,似乎没有一台相机在他眼里是完美的。

  刘学宾带程建国去拜访沈鸿先生,此时他已经85岁高龄,身体又有病,家人规定见客不能超过十分钟,但是见到了程建国这个后生,他特别高兴,仿佛遇到了多年的知己,两人先是探讨收藏相机,后来又探讨自制相机,当程建国说了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想法,沈鸿先生非常感兴趣,提出了建议不说,后来还亲手制作了一台简易针孔照相机赠送给他。

  沈鸿先生十分喜爱勤奋好学又有礼貌的程建国,几次约到家里,鼓励他坚持自己的方向,多读书、多实践,大胆去做,还把他曾在延安使用过的,自己制作的,以及多部照相机赠送给了程建国。

  四、王光美:她是国家主席的夫人,也是中国第一个原子物理的女硕士。有人说,她后来从政,中国失去了一位核物理科学家。

  1993年7月王光美在参加中国万博文化城开城典礼仪式时,得知负责摄影的程建国是一位照相机收藏家,很感兴趣,就同他谈起了照相机,还参观了他的照相机展厅,并说自己家里有两台相机,可以送给他,记下了他的电话。

  程建国开始并没有在意,不想后来几次接到王光美委托秘书打来的电话,说相机给他找出来了,让他随时来家里取。

  1994年2月23日,程建国和一位天津《今晚报》记者,喜欢摄影的8岁儿子,一同赶到了北京。

  王光美亲自沏茶,热情的接待他们,并找出四十年前的苏联基辅相机和德国爱克山泰照相机。爱克山泰是单机,而基辅相机则是套机,附带五只附加镜头,滤镜和一个万能取景器。

  王光美说:“这两台相机我拍了很多少奇的照片,其中就有少奇做木工活,还有一些少奇的家庭照,也是用这台相机拍摄的。”

  程建国非常激动得到了两台珍贵的相机,他说一定要把他们保存好,等以后有机会把它们转交给博物馆或者国家级相机收藏馆。而今这两台相机都被他完美的收藏着,在展示给我看的时候,程建国依然很激动,说王光美非常和蔼可亲,对摄影不仅热爱,也非常精通。最后同他们合影留念,还对他的儿子嘘寒问暖,爱心备至。

  我同程建国一箱箱的打开藏品,除去包裹的报纸,每翻出一台相机,便有一个故事,一段岁月相伴。他的回忆是幸福的,也是幸运和骄傲的,也让他忘了从早上翻找到傍晚的疲惫。

  他打开的每一箱封存,也都是快乐啊!然而,由于一些家庭的缘由,他一度淡出了国内的收藏圈子,奔赴更大更远的世界,在近20年的时间里又使他的照相机和配件的收藏增加了近300余件。

  我们把看完的相机再次封存起来,他说:“下一次再打开,并不全是何时了”。

  我问藏品是否整体出售,或者把重复的相机卖出呢?他说不会的,这些相机不属于金钱,只属于国家。

  他当初的收藏最终梦想,是写一本中国相机收藏的书籍,呼吁创建国家级的照相机博物馆。最后捐出自己的所有藏品,依然执拗的期待着。

  程建国,看了这篇文章,我久久不能平静,反复观看,仿佛回到那个年代,看到你的孜孜不倦,看到你的各种不容易,看到你的坚定信念。

  你的的相机收藏展,激起了相机收藏家对国产相机的发掘与抢救,为历史留下浓重的一笔!